在上海,喝两杯云南咖啡,看三场小众展览
|旅行|城市|生活|美学 |
|探店|选物|设计|好味 |
URBAN EXPLORATION
喜欢上海的理由很多,其中必有“好喝的咖啡,看不完的展览”,还有那些平凡日子里的烟火诗意。
不能远游的日子里,两杯云南咖啡、三场小众展览,无疑是拯救假期的良方,也为这个春日假期留下一份晴朗的记忆。
有时,所谓人生,不过是一杯咖啡所萦绕的温暖。
——村上春树
DeHome Coffee
—
网红咖啡馆扎堆的武康路、安福路热闹喧嚣,略显冷清的北京路却更显闲适悠哉。
位于北京西路转角处的“绿房子”,不仅是传奇建筑设计师邬达克的收山之作,更是上海的标志风景之一。与“绿房子”隔街相望的咖啡馆DeHome Coffee,正在这里悄然扎根、静默生长。
即使你和我一样,只是偶然路过此地,也很难与它擦肩而过。门头“只卖云南咖啡”的绿底黑字宣言彰显着主理人的态度,也轻松锁定住咖啡迷的目光。
店名DeHome,取音自德宏。原来,这间咖啡馆的老板是云南德宏人,店内所使用的豆子都源自占地4000亩的私人咖啡种植庄园。
上海好咖啡馆不少,但以云南咖啡为主,甚至只专营云南豆的店却不多见。
推门而入,蓬勃浓郁的绿色在门口迎客,空间里的各处细节也彰显着主理人与云南千丝万缕的联系。
主理人特意开辟出一个类似榻榻米的小角落,绣有少数民族图腾纹样的软绵坐垫随意散落,轻松勾勒出怀旧小木屋的氛围感,也把来访者友好地包裹进一个慵懒的小世界里。
吧台上的菜单设置简洁、一目了然。云南豆的处理方式和风味都作了清楚的标识,即使你是第一次到店里,也可以很快了解小店的风味特色。
据店里的咖啡师介绍,店内主推日晒豆和密处理豆,5次人工手选,采用中浅烘焙的方式。手冲的日晒豆,刚出杯的高温状态下,口感清爽;稍凉一会,酒香表现明显、尾端能尝到沉稳的果酸;而另一杯手冲密处理豆,入口顺滑、香草味明显、余韵也算不错。
还有两款特调比较吸引我,一款是黑松露澳白,顾名思义;另一款名为“胭脂”,据说是由日晒冷萃咖啡搭配德宏胭脂果酱,以及咖啡果皮冷泡花茶制作而成,就暂时留个念想,下次路过再来试试。
DeHome Coffee
地址:北京西路1381号
彩云啡·云南小粒咖啡体验中心
—
这间名为“彩云啡”的云南咖啡体验中心位于虹桥路,2019年底就已开业迎客了。据说,它是云南咖啡在上海的首个官方展示窗口,早早为人们带来了云南咖啡的优质和醇香,也呈现了七彩云南的人文风貌。
整个空间的设计以云南山林、梯田为灵感,大面积原木色材料的使用,为宽敞明亮的空间增添了一丝禅意及侘寂的美感。
拱形洞口的趣味设计将空间进一步延伸,巧妙串联起主空间与休闲区,让人们在公共空间享用咖啡的同时,也能保有一定程度的私密空间。
主空间里,位于正中心的大长吧台干净利落;咖啡体验展示区,布局规整有序;临街的景观坐席,融入了不少云南特色人文元素,蒲团、石桌还有藤编的座椅,让人不自觉就放松下来。没有多余的缤纷色彩,随处可见的蓬勃绿意是这个空间内最温暖的点缀。
云南咖啡豆,一直是国产咖啡的骄傲。据了解,店内上架的咖啡豆全部源自云南六大产区。团队的专业寻豆师每年都会在各大产区精挑细选,寻找最有代表性的季节性咖啡豆。
当下菜单上首推的拼配豆来自云南保山和西双版纳;手冲咖啡的豆子则来自普洱孟连。这款手冲豆采用厌氧预发酵蜜处理,风味更加浓郁,很容易尝到因发酵产生的微妙酒香,微凉后能尝出蜜瓜的味道,尾端微有茶感,回甘久久不散。
特别值得一提的事,店内有很多贴心的服务环节,为整个体验加分不少,比如,给咖啡杯温杯。这个不起眼的小步骤不仅能锁定咖啡的香气,也让食客能充分体验云南咖啡的完整风味。令人遗憾的是,类似这样细小却重要的操作环节,在不少网红咖啡馆里早已踪影难寻。
彩云啡·云南小粒咖啡体验中心
地址:虹桥路2268号C幢102
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
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
——沙里宁
约翰·海杜克:海上假面舞
—
如果你也对建筑设计感兴趣的话,一场位于PSA的展览请不要错过。这是美国建筑设计大师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在亚洲的首次个展。
海杜克拥有众多耀眼的身份,是建筑师、教育家、诗人、艺术家,持续影响着多个领域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与艺术家。
这次展场的策划也非常有意思,入口处以大型结构装置“书市”(1:2比例)开场,瞬时能激起观众潜藏许久的冒险精神,引领双腿迈步前进的欲望。
展览依照蓝、黑、白三色,划分为三个主题区,分别展示了海杜克的绘画、装置、手稿,当然还有不少珍贵的影像和文献资料。观者如同参加一场漂流至上海的假面舞会,只需等待海杜克的经典角色逐一惊喜登场。
“蓝厅”是观展的起点。厅内的布光非常奇妙,自然引出捉迷藏般的神秘感。厅中可以看到标志性作品《拒绝参与者之家》(1:5 比例复建),展现出海杜克借用寓言形式折射建筑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黑厅”中可以看到海杜克晚年的《柏林之夜》系列绘画,以及为本次展览特别重建的《教堂》、《墓地》、《法院》、《监狱》四个模型,凸显出海杜克理想社会的构想、对社会制度的隐喻。
“白厅”中可以看到不少珍贵的画作和图纸,而那些根据海杜克的设计稿样制作的装置、模型和建筑,如果有朝一日全部能在现实中落地,将会何等奇妙。
整个展览是免费的,内容却是珍贵无价的。静心观赏、学习和解析经典作品,可以感受到建筑思维的精妙之处。
虽然海杜克有很多头衔,或许“游牧时代的建筑诗人”这个称法最为贴切。不断在峻冷中寻找诗意,这位诗人给后辈留下了众多知识遗产,无论在精神上还是方法上。
约翰·海杜克:海上假面舞
地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设计初心:21位法国设计师群像展
—
提起法国,我们习惯性首先想到甜品、香水和奢侈品。不过,假若你对家具和产品设计感兴趣,这场名为《设计初心:21位法国设计师群像展》可能会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这次展览汇聚了自1920年代至今21位法国设计师的64件作品。策展方通过“设计先驱”、“造梦者”、“为人民设计”、“女性创造力”和“东风西渐”五大板块,引导观众理解不同时期设计师们的设计哲学和价值观。
—
法国设计展
有意思的是,展出场馆不是清冷精致的商业画廊,而是选在原本就家居氛围浓厚的罗奇堡空间内。进门就能看见设计天团LC巴黎三剑客标志性的躺椅,以它们开启这场法国当代设计展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剑客之一的勒·柯布西耶不仅在建筑领域开启了一个时代,他所设计的家具也成为家具设计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以激进的态度对抗传统生活的样式,这种先锋精神在他所设计的家居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展厅内还能欣赏到上个世纪上半叶的中古家具,其中有柯布西耶与堂弟让·纳雷所做的建筑家具——屏风与藤椅,可以看到柯布西耶建筑中常见V型结构。能如此近距离欣赏设计师原版作品的风貌,实属难得。
现场除了先驱者如柯布西耶、佩里安,还有造梦者如安德烈·普特曼、时尚顽童让-保罗·高缇耶等人的精彩作品,他们以无框架的想象力和艺术性,把法式美学与物件本身的日常功能性完美融合在一起,让美成为人人能拥有的东西。
在展厅某个角落,我看到了设计鬼才菲利普·斯塔克最具影响力和争议的外星人榨汁机,还有马克·贝蒂埃的50周年纪念海报。以他们为代表的设计师们,始终相信设计可以改变世界,不断倡导推动日常设计的更新变革,一切设计皆为人民。
DESIGN
展方特别开辟的一个版块则向女性设计师表达敬意。她们的背景和设计风格不尽相同,凭借女性独有的洞察力在男女比例悬殊的设计圈开拓出一片天地,走上了世界的大舞台,现已成为法国设计的中坚力量。
最后的“东风西渐”板块的布展风格和主厅非常不同,这里重点展示那些2000年之后扎根上海的法国设计师的作品,记录着他们在东方生活的经历和收获的点滴灵感。
整个展览的面积不大,细心观赏也需近一个多小时。在很多布展的小细节上可以看到策展方的用心之处,依照设计中的关键要素陈列,在不同作品之间形成对话,为观者提供了完整体验法式设计精髓的好机会,也让我收获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设计初心:21位法国设计师群像展
地址:上海罗奇堡空间三楼
2021年度博洛尼亚插画展中国巡展
—
最后想说的这个展览依然略显小众,却是相当重量级的。博洛尼亚国际插画展于1967年首次举办,它见证和记录了世界插画的发展史,是国际上水准最高的插画展之一,也被誉为插画界的“奥斯卡”。
—
插画展这次中国站的巡展收录了来自75位全球知名插画家的366幅作品,让观众有机会看到插画领域最新潮流趋势以及当下最具潜力插画师的作品。
博洛尼亚插画展作品由五幅一组的画作构成,每组画作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值得一提的事,大量展品均为原作画稿;观众能现场近距离欣赏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每一个细节和笔记,可能这正是博洛尼亚插画展长盛不衰的秘密吧。
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不乏中国插画师的优秀作品。武芃是中国大陆年轻一代插画师中,首位连续两届入选博洛尼亚插画展。展览的入口处就能看到武芃的新作《一次旅行》,她用生动的故事与斑斓的色彩为我们分享了2019年在意大利的一次旅行经历。
猫到底是固体还是液体?吴宛昕的作品《一只盒子里的猫》,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答案。那只毛发蓬松的猫,俏皮可爱、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Illustration
本届作品因疫情未在意大利本土展出,中国观众因此成为全球首批观众之一。展出作品的丰富性远超我的预期,有温度和想象力的插画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有机会像孩子一样,重新审视当下的世界。
2021年度博洛尼亚插画展上海站
地址:朵云轩艺术中心
祝大家,新年喜乐平安!
Text & Photo: AOLU
往期精选
全球最小众的咖啡杂志,满足你对咖啡的好奇心
独立咖啡馆大佬们默默做了一件很酷的小事!
如何挑选咖啡随行杯?这里有一份超实用指南!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内容,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到后台回复【转载】,请按要求操作
帮我们分享,就是最大的赞赏
一杯咖啡时光
在「岙庐」和世界相遇